首页>>经典案例>>经典案例
经典案例

经典案例

女子冒充“国际专家”忽悠糖尿病人购买假药被举报,由此牵出了一个特大制售假药团伙

“叶主任”落网后,公安部分顺藤摸瓜,很快就发现所谓的降糖殊效药背后躲藏着制造、销售、运输的“一条龙”假药工业。


通过所谓的医疗咨询和调理,短短1个月,“叶主任”就先后在无锡市区、江阴、宜兴等地,将名为“消渴降糖胶囊”的治疗糖尿病殊效药60多盒高价销售给30余名糖尿病患者,销售金额达人民币25840元,从中获利人民币20000余元。


为了让患者放心,叶某还根据假药包装盒上印的“国际医药科学研究院糖尿病专研中央”字样,给自己编了一个“国际医药科学研究院糖尿病专家组主任”的头衔,并印制了手刺用于销售假药,招徕更多的患者购买药品。


张某,湖北人。该团伙出产的15000余瓶假药被销售到全国13个省市的患者手中。


2010年4月,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些小区来了一位世界级“医疗专家”。 2010年4月,她无意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小广告——批发销售由“国际医药科学研究院糖尿病专研中央”监制的“消渴降糖胶囊”。 ”叶某说。


拿到药后,张某自己联系当地的一家小印刷厂制作药品标签和外包装盒,以“消渴降糖胶囊”、“甘露消渴胶囊”等6种不同的药名对外高价销售给患者。


“当时我脑子里就一个‘贪’字,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。


据张某交代,他们首先从网上或快递公司处买来患者的信息,然后通过报纸广告、电话咨询、寄送药品宣传资料等方式向患者倾销假药。经药检部分鉴定,所谓“消渴降糖胶囊”实为假药,其药性足以危害人体健康。


。 “叶主任”一案就此浮出水面。



销售保健品多年的叶某知道,正规的药品是有国药准字号的,网上一查就知道真假,且需要从专业的医药企业进货销售,而小广告上所说的药既无字号又没有相关认证,肯定是有题目的,但想到中间巨大的差价和利润,叶某仍是动了心。


“那些药品宣传资料也是我找印刷厂自己印的。

至案发时,张某、陈某、刘某等人共单独或合伙出产销售假药15000余瓶,并在另一犯罪嫌疑人吴某的匡助下,邮寄到新疆、四川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、天津、内蒙古等全国数十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患者手中。 ”张某说。 2010年3月,张某经人先容结识了一个做假药的同乡,于是开始做假药生意。 ”叶某供认,她一般以一盒10瓶、每瓶6.8元的价格和规格从售药联系人张某处购买“消渴降糖胶囊”,然后再通过自己的重新包装,以5瓶一盒、每盒380元的价格卖给患者,每瓶赚取的差价超过10倍。 “他卖给我的都是半成品,实在就是将劣质的中草药加入一些西药磨成粉,再灌在胶囊里。 ”为了让假药更轻易销售,张某还挖空心思编出了“国际医药科学研究院”这样一个听起来十分专业的部分,并找人刻了印章,盖在自己出产的假药包装上。


“国际专家”卖假药


近日,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法院公然宣判了这起特大出产、销售假药案件,张某、陈某、刘某等8名被告人因出产、销售假药被判处两年至8个月不等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人民币4万至10万元。


假药利润超过10倍


“叶主任”毕竟是不是国际专家?“消渴降糖胶囊”是不是真的有奇效?2012年2月,一位市民向江苏省宜兴市药品监视治理局反映,称其岳父服用“叶主任”倾销的“消渴降糖胶囊”后产生不适症状。


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,张某等人以每瓶2.6元的价格从刘某手中先后购进了“消渴降糖胶囊”、“甘露消渴胶囊”、“血毒丸”、“骨筋丸”等6个品种共15000余瓶假药。这位姓叶的专家据说是国际医药科学研究院糖尿病专家组主任,自称通过多年研究制成了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殊效药,一些糖尿病患者信认为真,纷纷向这位“医术高明”的“叶主任”求医问药。


经公安部分调查,这位“叶主任”高中毕业,原本是无锡的一名无业职员,从2005年起自学营养师等方面知识,从事保健品倾销。


女子冒充“国际专家”忽悠糖尿病人购买假药被举报,由此牵出了一个特大制售假药团伙。


制售工业“一条龙”


“实在,我心里明白这些药来路不正,很可能是假药,但能赚那么多,又吃不死人、吃不坏人,就无所谓了。

技术支持: 建站ABC | 管理登录